顏擇雅
第4單元|顏擇雅|跟著短篇去旅行
【主題簡介】過去一年半疫情肆虐,大家無法出國旅行,都悶壞了。為什麼無法出國讓人悶?當然是因為出國可以脫離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,進入另一種文化,看到不一樣的東西。如果我們對一國的文化傳承、視野框架不夠理解,就算我們真的親身飛到當地,親眼看到甚至摸到他們的有形文化資產,有辦法真正明白該國人民與這些資產發生過什麼樣關係嗎?這些知識,只有該國文學經典可以提供給我們。
我選的六部作品都是短篇集。選短篇的最重要原因,是篇幅最不考驗讀者的耐性與記憶力,睡前或搭乘火車的任何空檔都可以看完一篇,是現代人最無法以忙碌為藉口而不去讀的。
【每週書單介紹】
12/29(三)《十日談》(Decameron,1349)/喬萬尼·薄伽丘
01/05(三)《坎特伯雷故事集》(The Canterbury Tales,1400)/傑弗里·喬叟
01/12(三)《三個故事》(Trois Contes,1877)/古斯塔夫‧福樓拜
01/19(三)《都柏林人》(Dubliners,1914)/詹姆斯.喬伊斯
01/26(三)《你以為你是誰》(Who Do You Think You Are?,1998)愛麗斯.孟若
02/09(三)《神的孩子都在跳舞》(神の子どもたちはみな踊る,1999)村上春樹
這些短篇集全有框架。《十日談》的框架是瘟疫。《坎特伯利故事集》的框架是朝聖。《三則故事》的框架是中世紀聖徒傳。《都柏林人》框架是都柏林這個城市。《妳以為妳是誰》是窮鄉少女的成長,《神的孩子都在跳舞》是阪神地震的災後。讀者進入這個框架,就是進入某一時空背景的庶民意識。這點,是旅行辦不到的。
文學主題不外是人。旅行時,異地的陌生感常讓我們感觸外國人哪裡跟我們好不一樣,文學卻可以讓人辨識出外國人哪裡跟我們一樣,讓我們不只更理解外國,也更理解自己。這,更是旅行辦不到的。(撰⽂=顏擇雅)
著作
2015 《愛還是錯愛:關於教育與人格養成的思辨》 台北:親子天下
2016 《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》 台北:印刻出版
2018 《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》 台北:天下雜誌